湖北日报网消息(通讯员 余艺)“在生物体内,胶原构筑的微环境就像一幢幢小房子,能够引导组织细胞入住并促进再生。但只有房子舒适、环境友好,组织细胞才能健康生长,实现机体更新和组织修复愈合。我们研究的天然鱼源胶原就有这样的优势。”suncitygroup太阳新城汪海波教授带领的水产资源综合利用与高值转化创新团队,十年来聚焦淡水鱼资源研究,重点开展鱼胶原在生物材料、临床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开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近日,团该队“鱼加工副产物中天然胶原--面向新颖生物材料创制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创新群体项目立项支持。
团队风采(摄影 庹佳)
接地气 将传统农副资源加工链向高端领域延伸
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四大家鱼”不仅是人们舌尖上的美食,更是湖北省重要大宗水产资源,2015年湖北渔业产值跻身千亿产业俱乐部,成为省内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与此同时,在淡水鱼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副产物,如鱼皮、鱼骨、鱼内脏等却缺乏高效利用途径,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其实这些淡水鱼加工废弃物富含天然胶原,都是宝贝。”汪海波教授介绍说,哺乳动物源胶原作为医学组织工程的主要生物材料在人造皮肤、血管重建、跟腱修复和医学美容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但随着产品需求的日益增加和潜在生物安全风险,业界对新胶原资源特别是鱼胶原的需求日趋强烈。
围绕湖北省地域特色资源与技术需求,依托suncitygroup太阳新城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传统优势,该团队聚焦鱼加工副产物高值转化,挖掘鱼胶原结构、性能上的特异性与多样性,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从机制解析和技术创新两个层面开展鱼胶原基新颖生物材料设计与创制研究。
“经研究发现,与传统哺乳动物源的胶原相比,鱼胶原在来源的广泛性、结构和性能的生物多样性、产品的生物安全性和制造成本方面都有很大优势。”未本美副教授说。“我们团队所从事的是一项兼具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前瞻性研究工作。”
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鱼类胶原性能的提升以满足生物材料制造的需求?如何挖掘、运用鱼胶原的生物多样性并针对性展开新颖材料设计?随着关键性科学问题层层深入,团队研究方向也更加凝练和聚集。近年来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湖北省级自然基金项目3项,发表论文成果50余篇,申报和授权发明专利8项,研究成果的不断产出让团队成员们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信心。
团队成员徐承志博士为团队设计logo时,特意将胶原的英文单词首字母“C”绘制成向上跃起的鱼形,寓意严格聚焦、协同跃进。
组会讨论(摄影 侯雨昕)
真团队 紧盯标靶开展交叉和前沿性应用基础研究
“我们始终围绕着一个同心圆,圆心就是胶原。”suncitygroup太阳新城水资源综合利用与高值转化团队组建于2008年,目前有9名核心成员,团队承担的每个项目都是多人协作,每个成员都有胶原论文或专利成果。
“从刚入职时的‘三无人员’--无场地、无经费、无明确研究方向,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直到加入和逐步融入团队才算豁然开朗。”张军涛博士2015年加入,三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教育厅青年人才项目各1项,入选武汉市晨光青年科技计划,围绕胶原和大分子限域空间行为机制领域已发表SCI论文11篇。
团队成员常常开玩笑说,工作以后如果还有人常常“骂”你,那就是真爱了。 “讨论研究上的问题时大家都非常严肃直白,也常常忘记时间,结果超过十一点门禁而被锁在实验楼里。”何浪博士说。团队在科研工作上要求严格,通过组会讨论、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帮助新成员快速融入和成长。
对研究生的培养也是相当严格。“团队老师几乎是以博士生的要求在培养研究生。” 研究生杨欢凭借扎实的基础,现已进入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继续沿着胶原方向深造。截至今年6月,团队已经培养了近30名研究生。
科研上虽然高标准严要求,但团队经费、资源打通使用,营造了良好的研究环境。“有些关键实验需要到其他高校、中科院病毒所去做,在个人科研启动经费不足的时候,团队经费就是最强后盾。”徐玉玲博士说。团队资源打通使用,经费管理、设备购置、实验室管理都是分工明确、井井有条,平台建设和团队运行机制也逐步完善。
“申报项目只是起点,做大做强、做出特色才是发展目标。团队常常感到压力,因为各大高校相关团队也相当优秀,在竞争中不进则退。接下来我们将紧紧围绕鱼类胶原研究方向,力争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产品多个维度上实现突破,助力湖北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汪海波教授说。